Skip to main content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学生小伙伴的疑问:为什么我们在做的项目一点都不炫酷?我看网上别人的项目都上天入地的,而我却只能做个平淡无奇的App出来?

其实,类似这种疑问我们每天都遇到,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聊聊为什么作品集中的大项目往往都不炫酷。

设计的落地性

首先,要知道,能够打动目标院校的留学用作品集,最重要的打动学校的点不是炫酷,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地性。

在为期两年的学习过程中,你有机会学习包括市场和品牌分析、未来情景和技术路线图等课程,还会学习如何通过设计工具为企业创造强大的战略,并带来巨大的商业和社会利益。

毕竟,借助无限资源或者未来科技整活,那其实根本不是设计师的活,那充其量只能算是设计师的茶余饭后开脑洞。做个简单的比喻,落地的设计就像踏踏实实开局一条狗的游戏,而概念设计就如同输入秘籍后无限资源的发展,哪种路径更能够体现玩家的能力呢?

而能够落地的项目,如果是产品的话则会顶着生产加工的压力与现有的竞品展开直面竞争,而如果是交互的话则会考虑规范性的前提下与其他App抢夺宝贵的用户。炫酷这事,实在不重要。

约束大于思维火花

其实,也不是设计师不想酷炫,而是设计师的在设计过程中实际上是被压着前进的,火一样的想法也需要被束缚在冰一样的现实中。

而束缚,也是分阶段的:

在设计的调研与定义阶段,设计师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调研路径来获得设计目标,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做的就是对设计约束的获取。真正的设计目标是由各种实实在在的约束构成的,即使设计师自己不自知。这个过程,俗称:挖坑。

而在设计的提案与发展阶段,设计师则要通过思维的发散在各种可能性之间游走组合,一步步获得一套至多套设计的概念,而评价这些概念的方式,正是调研与定义阶段的条条框框。这个过程,俗称:填坑。

所以,即使设计师能够有火花的迸发,也仅仅是迸发在严格的步骤与框架之中的。

流程大于产出

那么,上述的步骤与框架,实际上就是设计师们的行动指南。

作品集给老师看的是什么?是自己脑瓜子里的那点闪光点吗?当然不是,对面看你作品集的老教师们大都头发都白了,一辈子都在做脑瓜子闪光的事儿,你脑瓜子闪的那点光在老教授眼中都闪过无数次了。

而真正要给学校老师体现的,是你在做项目背后,那些可复现的“行动指南”,是你用了这个方法做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不重要,而这个方法更重要的感觉。

毕竟我们申请学校,去学校后并不是如设计公司一样做图给甲方的,我们是去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的,那么起码我们得有些简单的基础和方法。

大,在于方法

所以,一个项目真正的大,并不是概念提得多么高深,而是方法层面的深入。

能够按部就班沿着设计前辈们给我们的各种设计方法,甚至逐步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流程,然后通过一个项目给老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方法,并通过多个项目呈现出多个差异化的设计方法,这样才是大项目该有的样子。

当然了,当作品集中前2-3个项目都非常脚踏实地的情况下,后续项目可以适当放飞自我,甚至通过概念设计把项目的侧重从方法性上延伸到思维活跃度、设计的表现力甚至艺术感等内容。

0 0 vote
Article Rating
订阅
提醒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