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时间点上,准备2021 Fall 的小伙伴开始关注自己开题的选题,而2020 Fall 的小伙伴则在通过收到的 offer 和 拒信开始复盘自己的申请。而近期我被问最多的问题是:
是我的选题太小了吗?
所谓选题小,大家的理解都不太相同,但共性的内容无非 “问题太具体”、“受众面太窄”、“话题太解决问题取向(对比反思取向)”等。这篇小文,我们来说说选题的“大”和“小”。
在说明选题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聊聊我们眼中的好设计。
首先,任何设计项目,无论从属的领域,都是不能脱离设计语境的,我们之前有这样一篇文章:《OPPO配置低?8848智商税?那是你不懂设计中的这样一条法则》,就是在说明语境的问题。简单来说,其次,任何设计项目,无论从属的领域,都不能脱离特定用户的状况。这里想说的是,并非如同某些哔哩哔哩UP主对于产品经理的无情吊打,任何设计都需要讨论对于特定人群的“合适度”,而非绝对的好坏。
这个“合适度”,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对于不玩游戏的人来说,骁龙 865 或是 855对他来说都是“过剩”;对于老年人来说,“智能化”反而会产生距离感;对于满心都是秘密的贪腐人员来说,8848是他们眼中最好的手机;对于满身是病又不愿意改变生活方式的人来说,某茅药酒是人间最大的良药。
当然,从旁观者视角来看,这就是一种鲁迅的哲学: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
如果,我们能够达成以上共识,那么我们继续向下来看设计的选题。
选题的“大”
说起选题的“大”,大致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抽丝剥茧分类说明:
首先,“大”,即受众的广泛。
我们以公共服务为例:社区改造或移风易俗类的服务设计一定会比校园范围内的选题更大。这里并不是因为社区比校园大,而是社区内具备各种可以被细分的群体,老幼妇孺鳏寡孤独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他们之间的需要和诉求甚至是冲突矛盾的;反观校园,核心人群为学生,小部分人群为教职工,边缘人群为后勤人员和退休家属等。
其次,“大”,指的是更长的流程。
我们以火车站为例,如果你要展开一个关于火车站的体验提升设计。Journey Map 分析的起点也许是从踏入火车站范围内开始,而设计选题的范围则存在很大的弹性。可以大到从进入到离开的全部两小时,也可以小到诸如带行李如厕的尴尬十分钟。
第三,“大”,可以是设计的“限制”更多。
以产品为例,一种类型的“大”选题指的是更困难的加工工艺限制或竞争的限制。如,设计一款面向大众的3999元手机,这个选题的竞争对手分析就足矣吓哭自己;如,设计一款消毒能力更强的家用消毒机,设计师(产品经理)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突破科技原理的限制。此处推荐阅读《产品设计与开发》一书。
合适的选题
以上你懂了,“大”的选题并非更好,那么我们如何来衡量选题的好坏呢?
原则1 · 越“大”的选题越能够体现“横向思维”而越“小”的选题越能够体现“纵向思维”。
以产品为例,面向大众的 iPhone 一定会比面向游戏人群的 ROG Phone 更需要设计师能够站在不同用户、情境、流程等角度来把握产品;而面向游戏人群的 ROG Phone 则更能够体现设计师对于一个特定人群的深入洞察。
原则2 · 越“大”的选题越倾向于“创造力”,而越“小”的选题则越强调“执行力”。
以服务方向为例,移风易俗社区改造一定会面对落地过程中各种问题和阻力,而诸如火车站的如厕体验这样的选题则更能够看到设计师的执行。“大”选题的设计产出似乎更能看到设计师的宏大巧思但“小”的选题则更能够看到设计师排除具体问题的能力。
带着以上两个思维角度,选题问题似乎变得简单一些了:更大的选题更加考验设计师的横向把握能力与创造力,但是它忽略的是设计师的深入程度和项目落地的能力,反过来一样。所以,在你选题的时候,需要真正考量的是这个选题背后,你需要或者希望体现出的个人能力是什么,这个选题完成后能够对于你的设计师 persona 起到什么帮助作用。
文章作者:Natt
教学总监
拉夫堡大学硕士
辅导学生多次录取伦艺/罗德岛/帕森斯/爱丁堡/米理等名校
任何关于院校和作品集的问题
欢迎随时和马克君沟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