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上一期的技巧分享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学会呢《拯救你的“版面焦虑综合征”》,这周接着给大家讲解关于工业设计作品集版面的小技巧,快来看看吧!

1. Design Communication

设计传达也叫设计表现,简单说就是将最终的设计概念传递给读者。从清水吉治风格的手绘到各个软件制作的效果图都可以称为设计传达。在作品集之中,设计传达主要需要体现出以下几个重点:

产品造型、材质和肌理
产品使用的场景
产品生产加工对应(如CMP)- 3.1.12章节会讲到

这张呈现设计传达的版面可以大概是这样:

这个版面的左右两边是一个明确的对比,左边的半页出血图的作用是体现“带场景的产品渲染图”,而右边的两种小图一般是体现产品不同角度的渲染图。这一页的重点是要讲清楚“产品是什么样的”以及“产品在哪里,怎么被使用”。

紧随其后,另一张呈现设计传达的版面可以大概是这样:

或者这样:

以及这样:

与上一张不同,这一张版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重点,版面左侧被划分成了四张渲染图的拼图。具体到渲染图的内容,这一页的重点应该体现在产品的创新、亮点、细节等处,每张渲染图需要带有自己的使命。
一般来说,如果之前用户需求处做得足够仔细,那么这里基本上就是对于PDS所提出问题的一个个回答。版面右侧的内容叫“User Benefits”, 这个我们下一节再细讲。

2.Design Evaluation

在一个项目完成之后,我们需要从两个角度对项目进行总结和回顾:
设计概念的角度
项目执行的角度

从设计概念的角度,一般是要评定这个设计概念有没有完成项目之初设定的目标与预期,项目的成果与PDS中是否能够一一对应;而项目执行的角度一般是指项目完成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并且是否得到了解决。

而在作品集中,我们一般只从设计概念的角度来回顾设计,并且,绝大部分情况我们只描述设计中好的一面,也就是说,需要自己再次强调一下自己设计带来的明确好处。

那么,好处是什么呢?

对于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设计的“好处”自然也应该是面向用户的,所以我们称之为“user benefits”.如图:

如本页右边,我们会把用户获得的好处单独整理出来放在这里做展示,并且,大部分情况下,左侧的渲染图选择也会考虑到右侧的内容。所以在版面上,一般会通过文字梳理的形式进行 user benefits 的表现,并且通过icon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可读性。

注意,不同类型的项目在设计评估这里的叫法不同,UCD 的项目叫 user benefits ,是因为以用户为中心;而以市场或竞品驱动的项目的评估可以叫他 unique selling points;以思维或创新驱动的项目的评估可以叫他innovations.

3.CMP Design

因为传统的工业设计都是面向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所以产品设计的后续(或 downstream) 都应该是与结构设计和生产加工有关。只不过在很多情况下,本科的学习几乎不太涉及这部分内容。
但是面向欧洲或英国(一般申请留学时欧洲和英国是区分对待的)的一些院校时,如荷兰的 TUD(代尔夫特理工) 或英国的 GSA(格拉斯哥艺术)这类院校,他们会对设计中的工程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要知道GSA 相关工业设计的专业名字就叫做 Product Design Engineering. 所以对于申请欧洲和英国的同学们, 一个很好的CMP 页面会在此项上有显著加分。

CMP 的大致意思是:
C for Component/部件
M for Material/材料
P for Process/工艺

我们作为设计师,并不需要非常严谨地设计出整个产品的加工流程,但是至少需要从以上几个角度有一定的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样的内容在作品集中基本上可以用以下的方式体现:

左边的版面内容指代的是一个产品的爆炸图,而从爆炸图的各个部件上,我们可以做引线,通过引线来说明各个部件的材质和推荐的加工方法即可。如果在这一点上理解较深或者经验丰富的话,也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深入介绍一下。这一页说的是CMP分析,容易和CMF(或CMFT)分析产生混淆,这里注意区别。

“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Design is how it works.” – Steve Jobs

这期的版面技巧分享就到这里啦,本章内容节选自《版面速食/设计留学作品集全攻略》,现在赠送pdf版还在继续哦,关注公众号回复“版面”即可。

任何关于院校和作品集的问题
欢迎随时和马克君沟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欢迎关注公众号:马克笔设计留学,更多院校信息以及作品集攻略都在这里哦!

0 0 vote
Article Rating
订阅
提醒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