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伦敦设计展中,现场一个由白色菱格框所包覆而成的茧型包厢,由于外观独特,功能兼具透视感与亲密感,立刻引起媒体好奇的眼光。
这个由海尼根(Heineken)所设计的快闪城市星酒吧(Pop-up City Lounge),今年10月初于全世界巡回展出。开放式货柜长屋里,夜晚中熠熠发亮的吧台设计,与四处座落的白色茧型包厢,吸引不少人前往参观体验。
当初,海尼根全球设计总监马克.范伊特森(Mark van Iterson)与他的设计研究团队在讨论如何设计一个创新酒吧时,大家一致同意不想再为一个新产品创造传奇,或是只说个动听的故事,何不回归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单纯听听大众的想法?于是他们决定透过“social design”(社交╳设计),运用社群软体Instagram邀请全球各地的人分享对酒吧的想像。
「给我们一张关于你对酒吧想像的相片!」这是范伊特森在Instagram发出的邀请,结果有超过1万人参与活动。范伊特森笑着说,这些来自全球各地上传的相片,让他发现许多重要、有趣的线索:首先,有半数以上的相片几乎都在户外拍摄,不论是几个人正在翩翩起舞,或在艳阳下享受一杯色泽美丽的鸡尾酒,或是三两好友聚集在户外聊天。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设计的快闪城市星酒吧会做成半开放式空间,因为我们发现人们对酒吧的期待,比较倾向有户外感。」范伊特森解释,此外,所有的相片里,人们几乎都在身旁放着一杯鸡尾酒,这又给他们带来新启发,何不将啤酒试着做成各种鸡尾酒款,让大家可以同时享受啤酒与鸡尾酒?
范伊特森后来更征求来自全球各地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共20位,从室内设计、时尚、摄影、产品等面向,一起集思广益完成这项创新的快闪酒吧设计。
创新=尊重传统+打破框架
一方面尊重传统,一方面打破框架,一直是范伊特森对创新的思考。拥有超过20年的设计和品牌行销经验,2005年加入海尼根的范伊特森,品牌创意发想与设计都由他来搞定。光就海尼根的瓶身来说,咖啡色是啤酒瓶被习以为常的颜色,他却挑战现况,让海尼根成为第一个使用绿色玻璃瓶的啤酒公司。他所创作的“Club Bottle”(见下图),铝制的瓶身搭配公司的经典标志,在酒吧的光线下还能产生特别变化。
好奇问他如何挖掘创意来源,范伊特森总说:保持开放心胸,用心观察人们在做某件事时的反应与理由,通常会带来重要线索。他也数次表示,如果在一个领导品牌公司工作,想要创新,一方面一定要尊重公司传统,一方面也必须不断推翻既有做法,才能持续让消费者有所惊喜。
究竟如何兼顾创新与传统?如何持续挖掘创新商机?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对创新的热情?
Q:设计师通常都会面临两难,究竟要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还是引导消费者走向下一步?
A:我认为两者要平衡,而它们的前提都是:你必须先观察消费者要什么,做很多研究去洞察消费者行为,才能试着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出发点。
例如,设计酒瓶这件事,我观察的不只是酒瓶本身,而是人们使用的情境。例如当人们走进酒吧里喝啤酒,你会发现大家从头到尾都将酒瓶拿在手上。这是因为啤酒的种类太多了,如果放在桌上,很容易跟其他人的混淆在一起,最后忘了自己究竟喝的是哪一瓶;同时也是担心万一放在桌上,被别人放了什么东西进去都不知道,所以才会一直拿在手上。
可是,这就造成另一个困扰:因为手上一直拿着酒瓶,喝酒的速度会不自觉地加快。我希望大家喝啤酒是慢慢的享受,而不是加速,所以瓶子的设计很重要,得让消费者清楚的辨别。如果能设计一个各种颜色与形状的架子在一旁,让消费者随时将喝了一半的酒瓶放在上面,辨识度就可以提高。这便是我所说的洞察消费者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在一个领导品牌工作,通常这样的公司需要保持领先地位,就不能只是跟从趋势,还必须创造趋势。洞见(insight)就变得很重要,你得比消费者更早踏出第一步,试着找出什么事情在困扰着消费者。
当我们在海尼根创新时,一方面,我们必须尊重海尼根的传统历史与DNA;另方面,人们喝啤酒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很多事情都变成习以为常,但为了创新,有时候你就是得打破藩篱。例如,用传统的啤酒调制出鸡尾酒,但仍要让消费者品尝到鸡尾酒中有啤酒的滋味;又或者我们在设计瓶身与标签时,如果设计的是“Club Bottle”,可以扬弃一些传统,做更多创新。而在设计给大众的产品时,兼顾传统就很重要,这就是我所谓的两者平衡。
Q: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商场游戏规则动辄改变,如何保持敏锐的观察?
A:丰富的线索是关键。以我们公司来说,我们有一个做研究的部门,称为消费者市场情报部门(Customer and Market Intelligence, CMI),这个部门专门搜集各类资讯,从消费者行为、市场到竞争者的动态观察并分析研究。我们也会跟来自全球各地许多有创意的经纪人一起合作,彼此交换新的想法与资讯。
但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培养自己具备一种心态,就是所有一切莫不是灵感来源。我认为真正好的设计师或是好的创意工作者的精神,就是永远打开感官去接纳所有一切。例如我这次停留台北数天,我会用心去观察这个地方正在发生什么,听这个城市的音乐、看它正在上映什么电影、翻翻杂志或是到商圈去购物,到龙山寺去看传统的节庆……这些都是不同的素材,将来都可能成为我们创新的概念之一。
Q:现在的设计师既不缺设计工具,更不缺点子,那么你觉得现在的设计师最缺什么?
A:有一件好事是,现在很多人因为爱上设计,会去念设计学校或是艺术,而且都相信自己可以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设计。我觉得中国就是个好例子,20年前,「中国制造」代表便宜的产品,透过大量快速制造再外销到西方国家,这是中国赚钱的方式。但这次我来,住的饭店中,里面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却已经跟过去大不相同,从材质到概念都很有中国原味的设计感,就连餐厅也出现很多很有设计感的餐厅。
不过,我们必须承认,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好设计师。现在大家可透过方便的管道如设计软体来设计,但那不意味着你就是好的设计者。如果设计只是为了有趣,我觉得没关系,但真正令人焦虑的是,当设计工具变得唾手可得时,你得清楚自己是为什么而设计。
我认为每位设计师都得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可大可小。以我个人来说,我在海尼根工作,我们卖啤酒、设计跟啤酒相关的事物,我从不认为我的设计可以改变世界,或是为世界带来和平。当然,设计师可以拥有很大的野心,但对我来说,如果我的设计能带给消费者一个美好的新体验,让他觉得这是值得回忆的一天、一个值得回忆的夜晚,其实我也改变了世界一点点。我在我擅长的领域里做了一件好事,这样就够了。
当然,如果设计师能够透过设计解决人们日常生活的困扰,改变他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事。其实,每位设计者到最后都想成为创造者,帮助大众创造一个更有效的使用环境。
Q:如何在企业里突破框架创新?
A:在我看来,在企业创新,首先要清楚一件事:你不可能改变所有的事,而且,一位好的设计师也不只为自己的工作负责而已。如果他不了解其他部门在做什么、不了解产制过程的每个环节,就无法产出好产品。
作为一位设计师,若要突破企业框架,首先要先突破自我框架。好的设计师不仅了解设计,还会去了解科技、财务、商业与消费者行为,具备将这些因素都集合在一起的考量,才会有洞见,看到未来需要怎要的设计。
英国一位很有名的设计师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曾经说:“Design gives hope.”(设计带来希望。)当你设计出好的东西时,人们会眼睛一亮说:「哇!这正是我想要的产品」 ,因为你的设计让他看到未来与希望。所以我认为好的设计师会创造希望,至于不好的设计师,我想那就是创造灾难了(笑)。
范伊特森的小叮咛:永保好奇心,才有创新热情
我一直强调心态很重要。如果你对新事物永远有好奇与想要探索的心情,永远能看到新鲜的事情并启发你,就能源源不断维持创新热情。
这有个前提,有时你要强迫自己:不要变得太懒惰,提醒自己要积极开放,对每件事都要从头开始观察。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要先找到你喜欢的,才会看到未来创新的机会。
我看过很多好的设计师之所以能创造未来,在于他们非常了解设计对未来的影响力,所以会抱持非常专业与纪律的心态,巨细靡遗地观察四周发生的事情。所以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也不是昙花一现而已,而是会影响社会数十年以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