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全书导论 | 解读《社会创新导论》
👉️第二集:新大陆浮出水面 | 解读《社会创新导论》
👉️第三集:在连接的世界中设计 | 解读《社会创新导论》
👉️第四集:社会创新的定义 | 解读《社会创新导论》
👉️第五集:协作式组织 | 解读《社会创新导论》
👉️第六/七集:事情的视觉呈现和形态呈现 | 解读《社会创新导论》
👉️第八集:优化与复制 | 解读《社会创新导论》
👇️第九集:让事情立足本地保持开放 | 解读《社会创新导论》
最后一个章节,我们来聊聊社会创新的愿景。作者开宗明义:让事情立足本地保持开放。

而进入话题的入口,是场所营造。
人们是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所以时空自然就是最大的场所,而给时空的概念加入人际关系的意义,就构成了场所。

在这里,曼奇尼教授介绍了在米兰理工大学Bovisa校区的Coltivando项目,它是一个社区菜园,在设计团队的推进和当地居民的参与中,一个曾经毫无意义的空间,在这个组织之下,形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场所。社区、学生、教师和居民等有了新的互动,形成了新的协作式组织。
许多具备重大意义的社会创新项目,最终的落脚都在场所之上。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如此重大意义的场所,需要的特征。
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弹性/可恢复性。它指的是系统承受失败压力并维持运作。这算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底线思维,即以人类为整体,我们要勇敢向前,但也要能够承担创新的潜在风险。不只在社会创新领域,“弹性”这个词现在在各个行业领域都不断出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弹性社会技术系统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从自然生态中寻求启发。

我们都知道,一个自然生态,或者直接叫食物链也可以,它的参与者越少,系统就越不稳定。那,社会生态也一样,单一运作原理和策略的社会会非常脆弱,面临风险。因此,为了“人类文明生生不息”,作者原词,我们需要提升技术系统的复杂性,以此保障系统在大环境变化下的持续进步能力。
而,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拉扯:主流趋势与新兴趋势。所谓主流趋势,就是20世纪的以“巨无霸、大型企业、层级结构”这些词为关键词的主流社会组织样式,时至今日,它们依然是社会的主导理论。那新兴趋势,就是曼奇尼教授所倡导的通过场所再造与连接所构建的SLOC情境下的趋势。

以上我们聊的是“场所营造”,这是在微观层面看待社会的角度,而如果我们把角度拉高到宏观角度,则必须借助一个新的概念:地域 territory,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自然和文化历史的角度看待我们生活在其中又不断被改进的技术系统。而更准确的讲,所谓地域,是由多个场所构成的生态系统。
这里曼奇尼教授用了很大的笔墨写了很多场所和地域的概念,还拉入了过往历史的长河来佐证人们对于未来尚未到来的长河所负有的责任,语言措辞和哲学著作一般晦涩,似乎与后续的关联也不是很紧密,我就不完全展开了。总结地域的要点就是:在协作式组织进行场所营造进而改变社会的时候,既要考虑过往我们所处的大语境,也要考虑未来这些因素叠加后所达成的新地域。

好,接下来,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来聊一聊“通过项目来规划 planning by project”这种创新实践。
案例1 是“哺育米兰:改变的能量” ,它旨在通过社会创新设计,创建一个连接米兰郊区食物生产者和城市消费者的“食物流域”,促进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项目通过支持现有农业实践、再利用资源、举办餐饮服务和农业旅游等活动,并搭建数字平台促进城乡互动,实现目标。
案例2 是“上海崇明仙桥可持续社区项目” ,它旨在促进上海崇明岛的城乡互动,提高乡村地区的生活条件。项目采用“针灸式设计”方法,在岛上和市区开展一系列活动,并以仙桥村为试点,进行概念生成、情景构建、项目推广、研究活动、旅游空间和活动设计以及开放创新空间建设等。这种“针灸式设计”就像针灸,刺激穴位激活静脉连接参与者达成创新。
虽然两个项目一个在米兰一个在上海,但两个项目都是在某个地域范围内,自下而上的协作展开的社会创新,这种基于SLOC的自下而上的围观场所创新,就是所谓的“通过项目来规划 planning by project”。

进一步分析两个项目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设计专家构建了一个SLOC情境,让所有人加入其中进行充分协作,这其中,聚拢大家都过程可以被称为“情境设计”,共同愿景化项目目标的过程可以被称为“战略设计”,设计服务模式的过程可以被称为“服务设计”而对全过程进行宣传与传播的过程可以被称为“传达设计”。
这个过程中线下的物理场所,被曼奇尼教授称为创新中心 Innovation Hub, 它既是设计发生的地方,又是变革传播的元点。

这样的设计革新,远不只是设计师可以推动的,在这个过程中,如同第二章中我们展开聊过的,设计师的角色正在转变,他们越来越变成“设计过程”的规划师,并且,SLOC情境下,我们可以吸引更多原本与当前设计无关的设计专家加入其中称为共创者,以推动自下而上的设计变革。
这里我稍微延伸一下,其实不只曼奇尼教授,在各种设计方法中,都会有共创与协作的概念,比如这本《服务设计与创新实践》第五章 描述服务生态中的生态思维,就是这种构建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s 新关系的设计思维。大家不妨看看我的这个视频,了解一下这其中的精髓。

全书的最后,作者落脚的概念是世界性的本地主义 cosmopolitan localism。与以往各自筑墙各自生产的方式不同,未来将会是SLOC情景下的世界性的本地主义。一方面,协作性组织扎根于特定的场所与社区,自下而上构建协作,另一方面,全球的眼界信息与协作会以一种原子化的方式进行展开。本地化与国际化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种世界性的本地主义,其实也是曼奇尼教授的引用自 Wolfgang Sachs的概念,沃尔夫冈·萨克斯(Wolfgang Sachs)是一位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以其对发展、全球化和环境问题的批判性分析而闻名。他是“世界性的本地主义”(cosmopolitan localism)概念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在Wolfgang的理论中,世界性的本地主义主张将全球意识与本地行动相结合。它批判了全球化进程中无限制的经济增长和文化同质化的趋势,主张在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建立一种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全球秩序。全球化不应该以牺牲地方文化、经济和环境为代价。相反,我们应该努力将全球意识与本地行动相结合,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可持续和多元化的世界。

这里,我们一只脚踏入了社会学领域,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全书结尾,曼奇尼教授以Wolfgang的在1992年出版的《发展词典 the development dictionary 》中的原话结尾:“毕竟,只有通过场所,才能够生长出多样性,因为人们正式在场所里将今天编织到自己的历史脉络中去”。
以上,就是本书的最后一章:让事情立足本地保持开放。作者引入了场所的概念,以“通过项目来规划”的方式来构建世界性本地主义的地域生态系统,并以此形成更宏大的地域概念。相信大家读到这里,会像我一样既云遮雾绕又意犹未尽。

在书本之外多聊两句,学以致用,我也希望通过这套视频作为一种连接,建构出一个虚拟场域,连接你们。所以,如果你能够看到这里,用叶文洁的话说“我们是同志了”,我相信对于本书,你应该也会有认同、不认同,有醍醐灌顶的卧槽时刻也会有满脸问号的迷茫时刻。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点评或读后感,我们继续沟通。
我是你们的Natt老师,我们下一本书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