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申请季,眼看春天都来了,花都开了,你的offer却迟迟不来。明明自己在去年十月份甚至十二月就提交了材料,为什么学校像没收到似的,既不拒绝你,也不录取你,只把你晾在半空中,焦虑值拉满。
比如意大利的米兰理工大学设计硕士专业,号称“欧洲最美院校”,美归美,可惜消息一点都不美。再比如爱丁堡大学的MA Design for Change专业,申请门槛不算高,但结果“千呼万唤不出来”。还有香港理工大学的设计专业,申请入口早早关闭,结果却迟迟不上线。你查邮件查得眼睛疼,刷新系统刷新到失眠,结果却只有“Application being considered”四个字,坚如磐石,岿然不动。

网络秘术:“Love Letter”能催出offer?
这时候你刷某书,看到一群人分享所谓“Love Letter”秘籍,意即给学校写封情真意切的小作文,表达对项目的炽热爱意和坚定决心。据说写得好,能打动招生官芳心,一封信就催来offer。更有甚者,广告铺天盖地,付费帮你催——简历润色、文书优化、邮件模板一条龙,仿佛offer就差你转个账。
那么问题来了:真的能催吗?催了真的会快吗?
答案是:可能吧,但也可能……并没有。
不少学校其实并不鼓励频繁邮件催促,有的学校甚至明确表示“不接受催促邮件”。偶尔催一下,表达诚意无妨,但如果指望“一封Love Letter翻盘改命”,那就未免太过浪漫。要知道,在招生办那头,千军万马都在等结果,不催还好,催多了可能反而“打扰了招生官喝咖啡”的节奏,然后甩过来一封拒信。
学校为啥养鱼?原因五花八门
说到这里,大家普遍的疑问就是:学校这是在养鱼吗?而且养得心安理得?
先别急着控诉,咱们分析一下可能的“鱼塘逻辑”。
第一种情况,制度设计。
- 有些学校的录取安排就是“统一放榜”。比如今年的米兰理工大学,设计硕士明确表示将于五月中旬前统一出录取结果。人家制度如此,催也没用,不如安心当条“静心鱼”。
第二种情况,申请量爆炸。
- 像爱丁堡大学的MA Design for Change,近年来热度激增,申请量暴涨。招生官一天处理几十份申请,作品集一页页翻,人也会累,效率自然不高。所以不出结果,不是针对你,只是大家都没结果。
第三种情况,有点感人——真的在给你机会。
- 比如香港理工大学。之前我和港理工一位老师聊天,谈到网上流传“港理工养鱼专业户”的传言,他也笑着承认确实有被质疑反馈慢,但他强调:“我们希望不轻易拒绝任何申请人。”即使一开始未被选中,只要名额尚存,还会再给机会进行面试,或许等着等着,就等来“意外之喜”。
要不要催?答案是:看心情,看缘分
那你该不该催?我的建议是:适当催一下,无伤大雅,但别把希望全押在催上。
如果你心里实在不安,写封邮件表达真诚态度,并适当询问申请进度,是可以的。但记住,一封邮件的分量,终究比不过你的申请质量。
等待是煎熬的,也许你觉得自己成了鱼,但没准你是那条“锦鲤”。愿每位在等待的你,都能早日迎来offer,顺利上岸——别忘了,耐心本身,也是一种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