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第一集:全书导论 | 解读《社会创新导论》

👉️第二集:新大陆浮出水面 | 解读《社会创新导论》

👉️第三集:在连接的世界中设计 | 解读《社会创新导论》

👉️第四集:社会创新的定义 | 解读《社会创新导论》

👉️第五集:协作式组织 | 解读《社会创新导论》

👉️第六/七集:事情的视觉呈现和形态呈现 | 解读《社会创新导论》

👇️第八集:优化与复制 | 解读《社会创新导论》

上一篇文章我们聊完了社会创新的“从无到有”,这一章让我聊一聊社会创新的“从有到好”。

每个协作式组织都会面临困难,但努力的结果往往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什么是“从有到好”,大概就是降低困难促进结果。这样的优化实践,可以从“解决问题”和“意义构建”两个角度展开。

在这部分,作者举了ZipCar 和 Car2Go 的共享汽车案例来讲解设计者在协作式组织中需要对设备设施进行必要的改造以提升协作,这里比较浅显,并且我们中国作为移动互联网创新的大国在这方面早就领先全球了,就不过多展开了。

而借助这个例子,作者归纳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促进性解决方案 enabling solutions. 请允许我尝试深入浅出的来解释一下,在一个新协作出现的时候,大家总是利用现有的产品来组成新的系统,但这种拼凑多多少少会让系统比较糙,这就需要一个更加高效的产品和服务的集合来促进效率,这种对认知、技术和工具的更高效的整合所构成的产品服务体系,就是作者所说的促进性解决方案 enabling solutions。

这就像,我们这个组织是来解决问题的,但是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解决我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先造一个机床,再用我们造的机床来生产机床。大概就这种感觉。

结合之前我们聊过的协作式组织的特点,促进性解决方案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数字平台、灵活的空间、后勤服务、市民机构、信息服务、协同设计的工具和方法论。相关概念在之前的章节中都有涉及,这个视频就不再展开了。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意义构建部分。

意义构建的第一点,是“本地成果和广阔视野”。“欲变世界 先变其身”,这句甘地的名言,就是本地成果和广阔视野的完美诠释。

之前在对协作式组织定义的时候,作者提到过,协作式组织的驱动力是“我们如何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个点本身就是意义了。但是,如果我们分的更细,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意义拆分成两个层面:

第一,作为组织产出,让社会环境的友好。

第二,作为促进性解决方案的构建,让设计赋予更多意义。

第一点比较基础,不做展开赘述;而在实现第一点的过程中所构建的促进性解决方案,则会孕育出一个更大的文化环境,进而催生出更多的类似项目。比如,作者有一次提到了慢食运动 SlowFood 这个组织,毫无疑问,这个组织确实促进了本地化的食物、农业公平、食物多样性等。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途中,还发起并推广了多个本地活动和成果,如“convivia”认证和“Presidia”认证等。

意义构建的第二点,是“社会性和被建构的欢乐”。这个“社会性 sociality”实际上一组概念的一部分,这组概念是“社会性 sociality”和“社交性sociability”。这两个术语是人机工程学领域的常用术语,社会性 sociality 视角更宏观,关注机器如何融入社会结构和规范;社交性sociability 视角更微观,关注机器如何进行类似人类的社交行为。

在这两个词的语境下,作者引用了法国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和理论家Nicolas Bourriaud(尼古拉斯·伯瑞奥德)“被建构的快乐时刻”(constructed situations of the pleasurable)概念,这是 Nicolas 在他“关系美学”理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艺术家通过创作,构建一种特定的情境或场景,让观众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愉悦和快乐的体验。

关于Nicolas,再补充一点。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他曾策划了许多重要的国际展览,他在1998年出版的《关系美学 (Relational Aesthetics)》一书中提出了“关系美学”的概念,该理论认为,当代艺术的重点在于艺术家创造的社会语境以及观众参与和互动的方式,而非艺术品本身。他认为,艺术作品是创造社会联系和人际关系的媒介。这一理论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好,回到曼奇尼教授的引用,他把Nicolas的被建构的快乐拿到了协作式组织内,为了印证这一点,他引用了米兰理工博士 Liat Rogel 的博士项目:Scarsellini 街的邻居们。这个项目旨在促进米兰 Scarsellini 大街一栋公寓楼居民的互动与合作,创造更和谐的社区氛围。

项目团队创建了网站平台,方便居民在线交流和组织活动。此外,他们还开展了共享物品、节约能源等活动,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项目成功促进了居民互动,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共享物品和服务使生活更便捷,节约能源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最终,社区内合作服务的数量和种类都得到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和谐度也显著提高。

作者认为,这都是协作式组织的重大意义。

意义构建的第三点,是“建立信任”。

这个点最显而易见,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协作组织中的相互信任。虽然社会中的互信是个复杂的问题,但协作式组织自然而然存在更低的信任成本和更加灵活的信任策略。不赘述了。以上就是,意义构建。到这里,第八章的内容结束了。


既然协作式组织这么好,那如何能够让更多人从中受益呢?注意,这里的解决思路并不是让协作式组织越来越大,而是让它越来越有影响力。这两者是有明显的区别的。要让协作式组织既小又有影响力看似是个矛盾的事情,但实际上它是可能的,答案就是SLOC: Small, Local, Open and Connected, 小型、本地、开放、互联。

SLOC 小型、本地、开放、互联

第一章里就聊过了,由于技术的发展,现在出现了分布式的趋势。比如本地化的供应网络、基于本地需求的分布式发电、基于当地文化的分布式旅游协作等。

所以,虽然小,但基于诸如互联网这样的技术,任何小的组织又一次形成了更大的协作中的一环,这让社会协作变得高效、灵活。

作者眼中,这就是协作式组织最好的形式。

在SLOC情境之下,我们继续聊如何能够扩展项目的影响力。作者眼中,扩展战略有两个:复制和连接。

这个复制,指的是在互联的世界,自我复制产生新的小型组织。而因为本地化,所以复制出的新组织需要有对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这个适应过程,依然需要设计专家、设计工具和方法等。而连接,是组织间的相互协作,这样并非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可以形成乘数效应。

在过往,小项目的发展路径往往都是不断扩张,通过规模占领市场或影响世界,形成巨型公司并逐渐官僚化。而现在,小小的规模依然可以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一点我是认同的,这么多年来,我就一直在自己小小的工作室,在小小的设计领域内发挥一点点影响力,以一个非常小的组织结构加入社会协作,并且,我也并不希望以后走入扩张的道路。

那么接下来,我们展开说说这里的“复制”和“连接”。

首先,协作式组织的复制依赖理念的传播和网络效应。相较于传统类似广告这样的核心对受众的传播,这种理念的传播更迅速、无媒介,并且是点对点的。这种无媒介和点对点的特征,恰是当前的分布式网络的特征,它能够星火燎原一般以极高的效率传播想法、复制组织。

就像P2P下载这样的分布式技术一样,理念的接收者迅速成为了理念的传播者,影响自己周围节点。

并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传播过程中,“快速传播”本身会形成一种具备影响力的文化,这就像一种反身性影响,后续的人更加相信这个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影响本身,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前面已经有这么多人受其影响了”。

接下来,解决了传播影响力的形式,我们来说说传播的工具:社区工具包。这个工具包,英文原词是kit,如之前章节我们提到的IDEO的kit一样,设计专家要规范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产品或产品的组合,而要提供一种可以被简单运用的方法工具。第七章详细讨论了工具包在社会创新中的运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接下来,当工具包变成一种传播策略,那么协作式组织的复制就像“加盟经营”,只不过,作者加了“社会”前缀,称它为“社会加盟经营”。

对于我们来讲,加盟经营并不陌生,现在中国大地的各种加盟餐厅饮品什么的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加盟的特征就是,授权方提供品牌、技术、流量等,而经营者在扶持下迅速扩张。

那,“社会加盟经营”类似,核心组织提供前述的传播力和工具包,参与者迅速组织起适合当地的活动,以完成“复制”。

以上,就是通过复制实现规模扩展。

规模提升的另一个战略:连接,而连接的方式,有两个走向,横向和纵向。横向的连接指的是组织和其他类似组织的连接,而纵向连接指的是组织和更为强大的组织的连接。

这里比较浅显,不展开了。

总结:

第八章和第九章中,我们探讨了协作式组织构建的从有到好,一步步完成了组织的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SLOC语境下的规模扩展。

讲到这里,社会创新的核心内容就已经讲完了,在接下来的第十章中,作者抽取了社会创新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做了浓重笔墨的论述:场所营造。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借助场所让事情立足本地保持开放。

0 0 vote
Article Rating
订阅
提醒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