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大学排名,这个全球学术界的宠儿,大家都在追捧,很多高校还把它当成展示“学术实力”的最高认证。可仔细一琢磨,QS给大学打的分,真的是反映质量,还是哄我们看数据的游戏呢?今天,让我们抛开官方辞令,来解读QS排名的“学术”套路。
声誉评分:谁的“朋友圈”最火
QS的核心评分之一是学术声誉,这个“声誉”来源于全球学者对“顶尖学府”的评价,用学术圈“朋友圈”的点赞数给大学打分。这种评价方式听着“公平”,但实际上更像是学术圈的“舆论造星”游戏,谁有钱宣传、谁在学术圈里知名度高,就能吸引更多学者的“点赞”。就这样,一些大学靠着宣传预算成了“学术红人”,而一些真材实料的小众强校则因为知名度低被埋没。更可笑的是,投票的学者可能压根没去过这些学校,更不可能对它们的真实教学质量有任何深刻理解。
就像乌特勒支大学所吐槽的:搞学术不是搞社交,教学质量和声誉的高低应该靠成果而非宣传,凭什么非要被“朋友圈点赞”拖下水?
雇主声誉:你的学校是不是“市场化学术公司
”然后还有QS的另一项评分,雇主声誉,意思是“雇主喜欢不喜欢这个学校的毕业生”。表面上听着挺务实,可这里的“喜欢”其实是指那些和市场更契合的科目有更高分,比如金融、管理、计算机,都是雇主心头好。而那些更偏学术和研究的科目,比如哲学、人文学科,在“雇主心目中”就很边缘化。按这个逻辑,要是你的大学培养的都是社会服务人员、科研人员、历史学家,那么排名分数就低咯?讲真,QS这是在劝学术界集体向“商业学术公司”进发吗?
“自报数据”排名就是看谁“数据好”
QS排名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数据是由大学自己上报的。这种方式,让排名更像是一个数据优化的比赛,高校可以用各种方法来“合理”提升数据指标。比如,师生比例是一项重要指标,为了提升这方面的数据,不少大学会雇用兼职教员、临时工,反正人数够了就行。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为了榜单绞尽脑汁优化数据,而不是优化真正的教育。乌特勒支大学指出这种“数据游戏”并不公平,根本没有对不同高校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给予考量。
看似科学的数据打分,在QS这里就是一场“自我包装秀”。有点像我们买东西,结果商家说:“质量你不用管,看看这包装,这广告,绝对物超所值!”这种夸大式营销,怎么看也不科学吧?
高校成了“排名机器”一场舍本逐末的竞赛
QS排名的大肆推广,让高校把它当成了竞争中的“绝对战利品”。为了在排名中脱颖而出,不少大学不惜花重金做公关、刷名气、搞“国际化”来吸引国际学生,确保自己符合QS的“国际化”指标。更讽刺的是,学生的教育质量、科研投入、教师薪酬这些“非宣传性的软实力”,反倒被抛在一边了。
这些高校开始像商业公司一样“刷榜”:雇佣更多外籍教职员、设立“学生体验提升中心”、扩建设施,甚至以吸引国际学生为名降低本地学生的录取比例。在这场数据驱动的排名战役中,高校仿佛失去了初心,逐渐成了学术光鲜的“门面公司”。
乌特勒支大学的觉醒:远离排名秀场,追求教育本质
面对QS的种种套路,乌特勒支大学选择了退出,理由相当简单,排名压根不科学,他们要坚持“开放科学”,追求真实的学术价值。他们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福祉,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而不是参与一场数据粉饰的“秀场竞赛”。他们明确表示,靠一个数字或一个排名来代表大学几十年的积累与成果,是对教育复杂性的简化,更是对学术探索的误导。
乌特勒支的退出,不单单是对QS排名的反抗,更是对整个学术“排名至上”观念的抵制。这也让人反思:我们真的需要这些排名吗?教育的真正价值难道是为了争名次吗?
(乌特勒支大学在其官网上直接怒怼QS不透明的排名制度)https://www.uu.nl/en/news/why-does-utrecht-university-still-appear-in-the-qs-rankings
反思QS排名:它到底是学术星座还是科学标尺?
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QS排名更像是“学术星座运势”:每年更新一次的排名榜单,仿佛在给每所大学颁发一个“学术命运”。大家乐于去看,但信不信是另一回事。那些高居榜首的学校自然乐此不疲,而不少学校则不断被焦虑驱动,努力追赶,甚至以排名为基准制定政策和分配预算。QS排名的号召力逐渐让高校忽视了教育的真谛,倒逼学校对排名数据负责,忽略了教育的实际需求。
在乌特勒支大学退出的带领下,欧洲一些学校也开始走上了“退出”之路,这不仅是对QS的抵制,更是对整个学术排名系统的质疑。他们意识到,用一个综合排名来定义一所大学的价值简直太荒谬了。教育事业是复杂的,其核心在于知识的探索和分享,而这种复杂性并不是几个单一的指标可以衡量的。把一所学校几十年的努力归结为一个数字,完全忽视了学术的多样性和深度,这样的做法不仅粗暴,也是一种对教育的讽刺。
(瑞士苏黎世大学在官网上对QS排名的辛辣点评)https://www.uzh.ch/en/explore/portrait/excellence/rankings/internationale/qs.html
抛开虚名重拾教育本质
QS排名或许会继续风靡全球,但不代表所有人都会盲从。乌特勒支大学的选择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教育的目的从来不应该是一个虚荣的排名,而是为了学术自由、知识传承和社会责任。对于那些正在奋力攀爬QS排名的大学来说,也许更应该思考:我们的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学术界,我们需要的是深入的学术探索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不是一场数字和公关的竞赛。或许有一天,当有更多的学校和乌特勒支大学一样选择退出时,教育的“排名热”才会降温,学术的初心才会被重新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