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设计教育多年了,每年我们都会看学生的项目带学生做项目,这么多年过去,学生中的设计选题却坚如磐石一般毫无变化,这么多年都是盲人、老年人、残疾人、视障人士、留守儿童、非洲缺水贫困儿童等等看似政治正确实则充满设计八股之风的选题。
是什么,把大家的选题都赶入了这个大家基本上不可能调研不可能把握也因此大概率做出来不能落地设计的尴尬境地呢?
原因,以我们的经验,主要有如下几个:
1.概念设计奖的荼毒
图·某概念奖参赛分类页截图
自然,设计师应当扛起人文关怀或者弱势群体关怀的大旗。
但是,如果以纯概念奖的方式进行,确实收效甚微,基本属于自我感动。我们也多次讲过,所谓概念设计,实际上是忽略了大量现有约束、放弃了很多产品限制的设计。
换句话说,所谓概念设计,就是能做渲染图但要么做不出来要么做出来买不起的设计。
那么,如果,设计师一直看着这种一个idea改变世界的设计,自然而然的在他们眼中,设计本就应该是一个 idea 改变设计。但当他们捧起 《产品设计与开发》这种原本奉为金科玉律的设计体系经典时,他们会发出一种近乎于“大人,时代变了”的感叹。
实际上,概念设计奖上天入地,本就是一场思维的游戏和设计的实验,是一定程度上抛弃了现实的设计,自然也不会拘泥于一个个具体的用户形象和用户现状。这就如同,让你写一篇畅想作文叫“如果我中彩票2个亿”,我们自然可以在作文中上天入地,但这并不是现实,现实是今天的房租明天的饭钱,这种约束才是真实。
综上,一直活在幻想中的设计师就莫名其妙不屑于眼前的具体的问题的解决,而把自己的视野锁定在所谓“弱势群体”的关怀上。
2.看不到具体的生活
知名降噪声学公司Bose这两年一直在推出一些看似“匪夷所思”的设计,如可以听音乐的墨镜、睡觉时候用的耳机,挂在脖子上但并不能给你按摩的颈部扬声器。
我知道此时大量键盘侠又要开始攻击说:这个价格给我一个不买某某某产品的理由?
这些产品,具备一个明显的特征,目标用户拍断大腿惊呼相见恨晚,非目标用户抓破头也不明白为什么有它存在的理由。
因为,产品一定是被使用的,当它被使用它一定存在使用的人和使用的场景,这些“人”和“使用场景”,就是一个个的百分号:
比如,对于睡眠质量差(人),精神压力大(人),场景不能够使用开放式音箱(场景)等条件下的用户来说,用传统耳机睡觉也许压得难受,用音箱放白噪音睡觉也许会影响别人,总之一句话,对他们来说有些产品也不是不能用,但就是得凑合。
于是,设计的范围就被定义出来了,更精细更具体的设计目标就出现了。真正的设计选题范围在这里,而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看到的“老年人”,要知道单说“老年人”这一个概念的话,它的范围要比设计类学生还广泛,他们一点也不细分。
对此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之前文章:《设计选题不败指南》
3.怎么办
要看明白了上面的东西,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就是永远带着反向思维案例分析的心态去看待产品,去还原某个产品的用户群体和应用场景。以此建立自己脑中的细分人群和细分场景概念。
图·本文作者和朋友去实际感受某电动车新势力产品
多看爆款产品,多去体会爆款产品,去把产品放在实际的场景下,而不是自己的需求中。甚至,可以做做PPT或者写写文字总结整理。
少看概念奖,少看yankodesign,他们虽然炫酷,但只能当做思维游戏而非日常活动。
另外,注意“洞察力”。所谓“洞察力”,就是大家都看到了一件事,只有你能够从一些奇奇怪怪的角度或用一些别别扭扭的方式进行思考,进行体会和感受。
以上做到了,基本上就能够建立起一个“产品经理”思维了,而“产品经理”思维保有的足够久了之后,则能够比别人更深入的洞察人群、洞察需求、洞察别人不可洞察的机会了。
下篇再见~
文章作者:Natt
教学总监
拉夫堡大学硕士
辅导学生多次录取伦艺/罗德岛/帕森斯/爱丁堡/米理等名校
任何关于院校和作品集的问题
欢迎随时和马克君沟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