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大家都是设计师,虽然严格来说设计师的任务主要在于把设计的目标转化成设计的方案,选题的权力在产品定义者或者甲方爸爸手里,但是作为学生设计师或者为了设计训练而做的设计,选题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而,一些学校,明确在自己的作品集描述中表达了选题的重要性:


美国名校ACCD对于作品集要求中的一项,截图出处:http://www.artcenter.edu/admissions/graduate-admissions/portfolio-requirements/requirements-by-major.html

所以,一个成功打动别人并且展示自己过人设计能力的项目,前提就是能够有独到的洞察力,要能够看到一些别人不能看到的问题和状况。

这,对于基本上只有上学经历的大学生小伙伴们来说,是一个难题。于是从表面上看,我们会看到大量的本科生选题,会把题目设定在诸如老年人、残疾人、盲人、自然灾害等这种送命题上。本以为他们是所谓“特殊人群”,但实际上这种“特殊”并非我们说的“细分”。

真正的“细分”,并非那个特殊,而是叫做“segment”的这个词。按照字典的意思,它大概是这样:

“each of the parts into which something is or may be divided.” 做名词的意思大致是:一个东西已经或者可能被分割后的一些部分。想象一下,蒜瓣之于大蒜就是这种感觉。

这告诉我们,选题的开始,是能够定义出这样的一个细分之下的碎片。所以,真正的选题从哪里来呢?

Segment 角度1
有那么一些人

选题最常用也最好用的方法,就是从人群中找到细分人群,只为这群细分人群做出设计。用一句简单粗暴的话来讲,就是:

对一些人来说,一些产品又不是不能用,但就是得凑合。那么,一个只针对这群人的产品选题就出现了。比如人人都爱用 iPhone,而一些人就是只喜欢8848,比如大部分习以为常的耳机设计,一些人就喜欢用来戴着睡觉(参见Bose Sleepbuds).

以上差不多算是反向案例分析,而如何正向找到这样的“一些人”,就是选题的过程了。

Segment 角度2
有那么些场景

当然能套用“又不是不能用,但就是得凑合”这句话,并非只能来自人群的细分。在场景角度也同样适用。

也许,一些情况或情景之下,有些原本合情合理完全无误的产品或体验,就会出现明显的问题。比如,当我们看到高校期末、考研之前这样的特殊情景下,用户的体验和需求就会产生明显的区别。虽然简单说可以认为是设计之初就没有留有足够的冗余,但实际上对应特殊情况的设计也是一个典型的设计选题。

2020年这一年,我们有一些小伙伴就定义出了疫情这个特殊情境之下的选题,当然,后续会落在不同具体的场景之下。

这里 segment 的关键词,可以是 environment, context, scenario 等。

借助 segment 这种选题思维,其实是通用性设计的反面。自然,通用性设计可以具备扩大用户群、降低生产成本等诸多优势,但现在原来越多差异化产品背后的主要驱动力,就是越来越细分的目标用户定义或使用场景定位。

这种选题洞察的基本思维,大致就是我用更精确的用户定位和更精确的场景定位,在只属于这个领域的情况下击败竞争对手。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如出差人士的降噪耳机和普通音乐耳机的区别、如同销售人士的MacBook Air 和普通电脑的区别。

不是绝对的好,或者不好,而是:合适。

不过说起来简单,这件事依然需要设计师长期的观察、思考与学习和积累。

能够抓到这样的 segment,就是我们做出更合适产品的前提,也就是我们能够不断寻找到更好选题的不败法宝了。

文章作者:Natt
教学总监
拉夫堡大学硕士
辅导学生多次录取伦艺/罗德岛/帕森斯/爱丁堡/米理等名校

任何关于院校和作品集的问题
欢迎随时和马克君沟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0 0 vote
Article Rating
订阅
提醒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