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大家好,我是Natt, 在哔哩哔哩发布的一些视频当中,很多小伙伴弹幕或者评论和我进行了友好的互动,互动之中也提到了关于“产品”和“设计师”的一些热情洋溢的激昂陈词。所以今天,我就来聊一聊,我眼中的产品或产品设计师应该是什么样子。

审美性与功能性

https://www.theverge.com/2014/9/5/6112035/apple-hires-legendary-designer-marc-newson-to-work-under-jony-ive

产品是一个综合复杂的东西,而我们今天要通过马克·纽森 和 乔纳森·艾维这两个好基友的视角来展开。关于这两个人我就不展开赘述,他们在业界应该是如雷贯耳的大神级别的存在,但是这两个大神在设计理念和他们的设计过往之中存在巨大的差别,所以我今天尝试从设计师应该把持的视角来解读产品。


http://marc-newson.com/486-marc-newson/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马克纽森的设计项目,从它的官网上可以看到大量他过往完成的项目。除了那把著名的椅子之外,我最欣赏他的项目,就是这杆枪,简单粗暴就是美,美得不讲道理了,美的可以和菲利普斯塔克的水龙头一较高下。

如果我们查看马克纽森的更多项目的话,我们会发现他的大量项目都着力于形式感、美感和CMF等方向。

那这边简洁有关系吗?完全没有,甚至是简洁的反面,甚至走到了装饰罪恶的范围。


http://obamapacman.com/2011/12/knighted-jonathan-ive-apple-senior-vp-of-industrial-design/jony-ive-unibody-macbook-pro/

而说到乔纳森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会对他 MacBook 的 unibody 设计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这个电脑直接改变了现代电脑设计趋势。同时一体化铝材料带来的保护和散热特性也是这个电脑在十几年前一骑绝尘的亮点之一。可以说乔纳森这个人非常完美的解决了产品需求、生产加工工艺之间的权衡和关系。

你可以看到 MacBook 上有任何的装饰吗?这俩老哥看似设计理念根本相悖,是什么让他们惺惺相惜。

审美经验

今天我们不去评判装饰和产品的关系,在单纯装饰和产品层面永远争辩不出一个对方承认的结果。并且目标用户和环境以及用途的差异会导致产品设计的方向的千差万别,更不谈装饰性与功能性这一组权衡。

我们尝试把话题拉高一点,在更高层面聊聊装饰和产品,或曰美与功能,根据我喜欢的王德峰老师的理念, 所谓美学实则是艺术哲学,是关乎人与一种非理性的精神愉悦的认识的方式。用严格的逻辑或推理很难得到一个标准化的美的公式,而现在大家学习的普遍认识的美学,即基于包豪斯的几何化符号化的美学认识,也恰好是为了顺应大规模机器生产便利之下的最优解,而至于为什么这种生产最优解变成了现代人普遍审美的美学主张,则值得推敲。

这个话题如果延伸一下,我们会看到形式与功能和产品的关系。以中央圣马丁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硕士专业网页上的这个项目来做讨论:


https://www.arts.ac.uk/subjects/3d-design-and-product-design/postgraduate/ma-industrial-design-csm

网站并没有给出非常详尽的解释,但是你能看到它的设计要点吗?这种形式感希望大成都功能性和美学性在哪里呢?我相信我们并不能指出其完整的设计要义,但我们可以尝试破解其用意。我们看到了一个缺少支撑的桌子和缺少支撑的椅子,因为人的参与变成了完整的产品,也可以看到这个台灯竟然像一个滑稽的帽子一样戴在了人的头顶之上。

这里我们就像做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一样回头揣测作者的用意。据Natt不负责任瞎猜,这里可能的一种解释就是作者正在探讨人和物品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在探讨人和产品之间的主次视角。

这种设计对于解决问题有任何帮助吗?没有,甚至会带来麻烦。但是当目标用户使用这项产品的时候,就会给他带来一种思维上的敲击,会带来一种使用它的人都会反思这个产品所传达的观念和意义,更提升些,会让用户或观众产生对于自己认知的“物”的审视,或者,精神愉悦或美学的审视。

换句话说,这是艺术,一种套着产品躯壳的艺术装置。

感知


http://marc-newson.com/lockheed-lounge/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用功能性角度看马克纽森的这把椅子,我们就会觉得功能视角是多么无力。话说当我第1次读到三体中水滴的描述的时候,很奇怪,我联想到的竟然是马克纽森的这把椅子。刘慈欣的美学认识中,深邃的美也是不讲道理的,是直达底层认知的,仿佛审视美本身并不构建在几何学或是符号学的基础上的,似乎人们可以像感知温度一样感知“美”。

这些类型的产品,承载的恰是对于审美的探索,这算设计师的活吗?按照现在普遍的大学教材知识体系,这顶多只能算造型语义学,充其量只是设计师技能树上一片小叶子而已。但在我看来,Mies van der Rohe 喊出 less is more 才几十年,less is more 还是 more is more 并不能选取其一成为一种真理作为天经地义,设计师理所应当应该扛起美学(并非好看学)的探索的责任。

这里对于艺术性和实验性产品的论述,并非在否认设计师的产品经理属性,只是尝试揭示设计的另一种背后的活动,即建立人可感知的实实在在的形象和形式与其背后的抽象而难以捉摸的美学之间的对应。

扯的有些远,年底年初的时候就是喜欢扯一些这种不对生产产生任何帮助的文字,总结一下,如果只在功能层面解读一个产品或设计师,这自然没错;如果又附加了美学角度对设计的解读,那自然更好,因为这需要能够带动美学的哲思作为背后的心法。

单纯跳出来说A丑B美或脱离语境评判产品,基本上都是键盘侠行为,当然,这也包括了B站上的各种测评UP们,也欢迎你能和我们聊聊你的设计观。

文章作者:Natt
教学总监
拉夫堡大学硕士
辅导学生多次录取伦艺/罗德岛/帕森斯/爱丁堡/米理等名校

任何关于院校和作品集的问题
欢迎随时和马克君沟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0 0 vote
Article Rating
订阅
提醒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