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免不了帮学生们看已有项目,或者帮大家分析作品集中的项目优劣,而所谓的”调研“部分则成为一个重灾区,仿佛鲁迅先生奋力呼号而叫不醒麻木的国人,我们奋力呼号希望能够叫醒认为调研就是一个形式感的你。

虽然标题有些标题党,但事实是如果你的调研陷入了本文所描述的尴尬境地,那么你一定要进行作品集的反思与调整,甚至反思与调整自己的设计观。

首先,我们来说什么样的”调研“就算完了:

唯丰富论

简单的说,这个认识就是只认为调研的部分越丰富越好,能用到的方法越多越好。当然大概率来说,丰富性当然是对的,越多的调研也越能产生加分,而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只认识到调研的丰富性。

这种类型的同学们往往会拿起一本《设计方法与策略:代尔夫特设计指南》,对书中设计指南中的方法(实际上是执行技法)进行简单的东施效颦。作品集中充满了各种高级的分析工具和调研手段,然而仔细看其背后逻辑则空无一物。而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本科生的汇报PPT甚至毕业答辩PPT用三五十页的篇幅进行调研的呈现,这也是另一种唯丰富论,要知道作品集当中哪怕是大项目,在调研部分的篇幅也只有区区3~5页。

丰富是对的,只为了丰富就本末倒置了。

唯辛苦论

其实辛苦和丰富有了一些关联性,但是往往强调丰富性的同学会更强调方法的多样性,而强调辛苦的同学则会更强调这个调研付出的努力。

比如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同学深入艰苦的环境进行调研,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同学为了体验一些现状而经历严酷的自然环境。这里比较典型的是为了构建同理心而去到目标用户所处的环境之中,比如调研大冬天的东北,比如调研大夏天的烈日下的工作人员等等。能够辛苦当然是对的,但是错误的地方就在于很多同学辛苦完了之后,没有任何的阶段性产出,仿佛辛苦的目的就是为了辛苦。

辛苦是对的,只为了辛苦就本末倒置了。

唯高级论

相比于前两种错误的见解,第3种见解会显得比较高级。这些同学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往往已经脱离了大家都看的教材,而会进入一些专业的领域,他们会看一些专家的见解,会读一些人的方法,会看到一些人在演讲、公开课或workshop当中的主张和观点。

这个类型的作品往往表面一看会有一种把人吹晕的气势,但是当我们深究其背后的关联的话,发现思路的拙劣。这让我想起了初中高中写作文的时候的一个流派,就是很多同学会写出极其华丽的词藻,然后在华丽词藻背后却表达着空无一物的观点。

高级是对的,只为了高级就本末倒置了。

总结

以上的几个完犊子调研的共同的特征就是学生过分强调调研的形式感,他们往往会强调”我做哪种类型的调研就对了”或“我做哪种类型的调研就不对”,那么其实调研本身只是获取信息的一个手段和方法而已,并非一味丰富、辛苦、高级的调研就一定更好,我们要选择适合这个项目特点的调研方式。

这篇文章我们并不会展开来说正确的调研是什么样的,但我可以大概聊一聊正确的思路,调研是要被分成调和研的,调查的目标是为了获得事实,而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获得结论

调 = 获取实时 / Facts
研 = 推演结论 / Conclusion

所以朴素一点说,所有的调查方法都是为了更轻松的获得事实,而所有的研究方法都是为了更轻松的推演出结论。能够清晰体现1.实时获取和2.结论推演的调研过程,才是更好的调研过程,好的调研与“丰富、辛苦、高级”非因果,仅仅正相关。

由于这篇文章的特殊性,我们不能拿同学的实例来做例子,但希望大家能够从这篇文章当中找到引以为戒的地方。

文章作者:Natt
教学总监
拉夫堡大学硕士
辅导学生多次录取伦艺/罗德岛/帕森斯/爱丁堡/米理等名校

任何关于院校和作品集的问题
欢迎随时和马克君沟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0 0 vote
Article Rating
订阅
提醒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