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节海报放出后,似乎对于海报进行批判是一种政治正确,不聊几句负面评价我们的设计师人设就会崩塌?
今天我们来闲扯两句。
龙宽九段
图片出处: http://www.8794.cn/bagua/2017/49966.html
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互联网尚不发达、mp3播放器和CD机是我们听音乐的主要工具、如我这般的伪文艺青年靠的就是买打口碟和音乐杂志,再通过 realone player 抓轨成 mp3文件拷入 mp3 播放器来享受音乐。犹记得那年我第一次听到一个叫做“龙宽九段”的组合,其音乐能力和风格暂且不提,单就说当年他们那个似乎土味十足的封面就足够引起我们的反感,而由这种刻板偏见带来的影响,自然而然会影响到我们对于他们音乐的评价。
哪怕后来才知道,他们才是摇滚精神真性情。这也许是最早的刻板印象与数码暴力。
一张海报
这感觉,是否像极了现在设计爱好者们对于专业设计师劳动成果的态度。似乎不能找出几个问题或立场对现有设计展开一通批评,就不能确立自己的设计师人设一般。
怎么样,这感觉像不像隔壁班的二傻子突然考中了博士的感觉?
当我看到朋友圈对北京电影节海报的刷屏般的批评和苛责时,我被惊得一头雾水,这难道不是北京电影节海报的一次巨大提升吗?
自然,我会明白大家的质疑点并非海报设计“相对提升”了,而在于它“绝对上依旧很烂”,而论调无非什么英文字体过多、塞得太满、留白太少、甚至会联想到某蕾斯产品等?
美学多样性
可是,作为设计师,如果连一种多样性的设计都很难包容一直以自己固有那一点点“设计法则”视为一种天然的正确的话,那这种固守的设计观又如何能够带来真正的设计创新呢?
美学,作为一种非科学非理性的学科,本身就不具备一种定理或公式。中国古工匠的斗拱是美、沙利文的 less is more 是美、扎哈的奇妙暗示大兴机场最初设计稿也是美。
一百多年前,那个叫杜尚的怪老头就已经用一樽小便池改变的人类的美学观念。如果存在一个铁律一般美与丑的定义,那美也就彻底失去了意义。
考虑甲方
图片出处:http://www.mojenovosti.com/english/index.php?option=btg_novosti&idnovost=20483
假设你的甲方是于谦他们,你怎么权衡?
在无情抨击一个设计的美丑之时,我们往往带入的是“我是完美用户”这样的“自恋情结”,这种自恋并非沉迷自己美貌无法自拔,而是一种也许不自知的贬低他人以获得一种优越感或存在感的状态。
然而,也许,我们连这个海报的受众都不是,更不谈甲方了。
要知道在北京这个一切看ZZ的地方,能够把一个海报包容到如此程度,甚至让我觉得有些意外。能够在那样的甲方大人指手画脚之下制作出如此存在争议的海报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设计胜利了。
总结
一切都在迅速变化,包含人类的审美和大众的包容标准。把现在综艺上的小哥哥放在十几年前的大学一定会被认定为病态的存在,把 Yeezy 扔到不远的未来,也许也会被认为是一个阶段的群体性美学跑偏。
而如果我们连这张海报的设计都能上升到一个个出格之处,那设计创新背后的观念束缚则亟待破除。
文章作者:Natt
教学总监
拉夫堡大学硕士
辅导学生多次录取伦艺/罗德岛/帕森斯/爱丁堡/米理等名校
任何关于院校和作品集的问题
欢迎随时和马克君沟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