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的文章为大家介绍了用户研究中的认知制图《读懂用户研究中的认知制图是怎样使用的?》,这期我们将为大家分析认知制图在用户研究中的优缺点。
进行认知制图访谈
分析
一个认知制图会议将有3个数据输出:(1)访谈的文字记录(和视频),(2)参与者在会议期间创建的地图,(3)不同的记录者在整个会议期间所做的笔记。认知图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因此,制图输出需要定性分析。数据将被排序和编码,以揭示总体的主题。
单一会话分析。分析一个制图会话类似于分析一个传统的访谈。遵循以下步骤(或根据你的上下文和研究需要进行调整):
- 提前建立一些描述性的代码(例如,身体姿势、行为、挑战)来指导笔记记录者。这些应该基于你的研究目标。
- 在会议结束后,使用扎根理论(分析人种学或访谈产生的数据的传统方法)来编码整个会议的内容。
- 使用混合的描述性(描述说了什么)和解释性(解释说了什么)代码来分析地图。就像你在文字记录上突出强调特定的短语或句子一样,把你的笔记(代码)写到新颜色的便利贴上并添加到地图上。
- 将上述三个数据输出合并到主题中,按对象或主题分组,然后查看行为、思想、情感或动机方面的相似性。子组应该位于高级组之内。这些小集群的名称将成为你的模式或主题。从逻辑上讲,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完成——关键是将所有数据类型放到一个地方(最常见的是电子表格或白板)。
多会话分析。在单独分析每个图之后,你将跨多个会话合并数据。此阶段的目标是比较多个参与者之间的模式和主题,以确定相似性并得出结论和见解。首先评估哪些主题跨多个参与者持续存在,相反,哪些主题只有一个或几个参与者独有。
巩固跨参与者出现的主题的思想和想法。例如,在我们的DesignOps研究,分析个人的地图显示,12个参与者中有9个提到有关标准化的想法,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跨组织的设计标准化是DesignOps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你可以超越识别共同的主题,找到想法之间的关系或“桥梁”。例如,在标准化出现的9个地图中,7个将其与流程和工具联系起来,而2个将其与职业道路和个人发展联系起来。
多会话分析的主要可能结果如下:
- 用户之间的大致一致:大多数用户的心理模型大致相同,产生的认知图大致相同。(考虑到这个实践的开放性,你永远不会100%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从你的研究中生成一个常规的地图。
- 双峰(或多峰)地图:用户分成两组(或几个小组);每一个组在地图上有一个粗略的一致。除了为每个组生成典型的图外,你还应该致力于发现是什么导致用户属于一个或另一个组(例如,组织大小可能会影响组成员关系)。因为认知制图是一种定性的方法,所以你通常没有足够的数据点来可靠地估计真实世界中组的相对大小,但是你可以尝试将它们与角色或其他现有的用户分类进行匹配。
- 强可变性:对整个地图没有一致的意见,因为大多数用户生成的地图非常不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存在这样的部分或区域,你可以在其中识别出大致一致或双峰子地图。
分析是一个棘手的过程,尤其是在处理认知图的时候。考虑让其他人(记录者或项目伙伴)参与讨论数据中出现的主题和模式。当你报告你的发现时,你有两个主要的目标:
- 交流清楚和简明的发现。只分享与你最初的研究问题最相关的内容,以便让你的见解易于理解,并与利益相关者、开发人员和其他项目成员相关。
- 用证据支持你的发现。用你所做研究的确凿证据来支持你的发现;展示一张地图的图片,并从文字记录中摘引一段话。分享研究既是关于研究结果的,也是关于传播方法(以及用户体验)的力量的。
基本认知制图法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应该使过程适应你的促进风格和环境。请随意修改方法以满足你的需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提供一个现有的框架或一组术语
不要让参与者使用他们自己的制图方法,而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术语列表(可以用开放卡片排序来满足制图)或一个预先存在的用于制图的框架(通常是思维导图、概念图或维恩图)。这种方法在两个特定的案例中效果很好。首先,它可以给新手或安静的参与者一个开始的地方。其次,它可以验证来自过去研究的预先存在的模型(因此你可以提供来自该模型的术语和框架,并查看参与者是否生成相同的术语和框架)。
创建组地图
个人创建的认知图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表示一个群体:1)将个人访谈的结果组合成一个集体地图;2)直接在小组讨论中创建地图(可以考虑让焦点小组的参与者共同创建一个地图)。当研究的优先级是表面模式(无论是在PAR期间公开地在团队之间,还是在连续几次会议的分析期间)时,这种改编将很有效。
改变媒介
不要害怕尝试你的媒介。认知图可以在白板上数字化创建(使用像Mural.co或Miro这样的工具),或在整个同一个会话期间使用工具的组合(例如,纸张、记号笔、便利贴和白板)。
在这个参与会议中,我们首先使用纸张、便利贴和记号笔,然后把便利贴放在白板上,贴在一个研究人员画出的预先存在的结构中。
生成一张图作为分析技术
虽然本文的重点是在访谈中使用参与者的认知图,但认知图也可用于阐明访谈者或观察者对访谈后参与者的心理模型的理解。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对派生的图进行验证、编辑和修改,作为参与者的后续工作。
认知制图在用户研究中的好处
认知制图产生一个参与者如何思考特定问题或情况的可视化表示。以下特征使它成为基于发现的、“棘手的”用户研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技术:
- 灵活的格式。认知制图比其他研究方法,如传统的访谈、定性调查和可用性测试,要松散得多。这种开放式的形式鼓励参与者提供任何他们认为与当前主题相关的信息。因为这种方法允许跳跃,它可以揭示参与者的自然本能和思维过程。
- 会议的书面记录。在认知制图会议中,所有的想法都记录在纸上。这些记录为促进者和参与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提供了一个视觉刺激。参与者可以回顾当前的讨论,并将其与早期的想法联系起来,通常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促进者对前面提到的概念有一个可视化的“地图”,可以在对话中重复使用参与者的准确语言(并且不依赖于笔记或记忆)。此外,促进者可以利用参与者的非语言暗示(面部表情、手势)来获得进一步的见解。
- 对参与者的价值。参与者通常在离开会议时对领域有了新的理解,因为他们必须以可视的、有形的方式具体化现有的知识。通过询问自己主题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并确定随机的想法在哪里,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手头的概念。此外,让参与者在访谈过程中使用他们的手可以缓解一些与访谈相关的压力和焦虑。
- 丰富的多媒体数据。在访谈中使用认知制图可以得到丰富的数据源进行分析:谈话记录和录音;参与者创建的工件;工件制作的视频(可以捕捉犹豫、动作、手势等)
认知制图的缺点
认知制图谱,就像任何研究方法或技能一样,需要时间来学习和完善。通常情况下,第一次尝试会让人感到徒劳和混乱。下面讨论的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所有这些缺点都可以通过时间和实践来克服。
地图只是一个输入。认知图是对用户访谈记录的补充,而不是替代。不要只依靠地图,而要结合半结构式访谈。地图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对方法、经验和个性的熟悉程度。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比较参与者的地图。然而,这并不容易,因为保真度和格式会随着参与者的不同而改变。
这些地图是在与设计领导者进行的连续四次认知制图访谈中创建的。
促进者或采访者将影响数据的质量。认知制图会话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行为:促进者必须倾听并理解参与者在说什么,同时,为制图提供提示。促进者必须阅读参与者,阅读地图,并让参与者以一种富有成效的方式做出贡献。因此,每一次会议都可能需要高水平的即兴发挥,这对新手研究人员来说可能有些吓人。就像传统的用户访谈一样,在低压力的情况下进行练习(输出不是优先考虑的),并通过让新促进者在担任主要促进者之前观察一系列的会议来培训新促进者。
从研究主题中离题的可能性增加了。这种方法是非结构化和不可预测的。参与者很容易偏离问题或提示。采访者的责任是帮助参与者转回到当前的主题(例如,指向地图,或者给出一个可重定向的链接提示)。
一些参与者可能会对这种方法感到不适。由于写作和“绘画”的本质,一些人可能不习惯认知制图。这种情况通常通过一些线索表现出来,比如极少的阐述、围绕“正确地”完成任务而不断地问重复的问题,以及拼写错误。访谈者可以通过反复强调“没有对错之分”和“拼写不重要”来帮助被访谈者放松。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不管有多么完美的引导,参与者还是会回到传统的访谈中。
结论
在研究用户对问题、过程或组织的看法时,用户访谈中的认知制图可能是有用的资源。通过生成用户心理模型的有形表示,研究人员(并且参与者自己也常常)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空间及其与他人、主题或过程的关系。
原文链接: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cognitive-mapping-user-research/
翻译:马克笔设计留学
如果对于设计专业留学和作品集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和我们联系,微信:1371857483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