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今天,我们闲聊一下生活与设计。

底噪


图· Natt正在写稿的环境

当我坐在电脑前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窗子开了个缝,窗外楼下物业正在用割草机割草,旁边小学的校园正在课间操,不知哪个房间装修施工的声音哒哒哒一直不停,以及,外面路上的车辆时常发出发动机和喇叭的噪音。可是,如果不是我刻意去听去分辨,也许这就是另一个习以为常的上午而已。


图· 家里的影音区域

之前陪妈妈和爱人看《都挺好》,电视剧的剧情和人物我们暂且不谈,单说到其中一个细节处理让我印象深刻。仅仅是我看到的那一点点人物对话的情节中,大部分室内对话的镜头都加入了环境底噪,也就是那一点点似有似无的、以低频为主的“嗡”声。虽然似乎不易察觉,也似乎需要电视额外的音箱或耳机才能分辨出,但不得不说当我有一刻突然意识到它存在的时候,我看电视的临场感加强了不少。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那些城市白领们的日常。坐在星巴克,一杯星冰乐,一台MacBook,然后享受着咖啡馆独有的环境音。大致是餐具碰撞声、人们的对话声、一点点背景音乐、椅子桌子挪动的声音、键盘敲打的声音、甚至一点点外面的户外噪音。这样的声音看似嘈杂,但如果你尝试投入其中,你会感叹原来这种噪音会让自己更加专注。


图片出处·Coffitivity网站截图

甚至,诸如 Coffitivity 这样的网站(软件)甚至提供一种无限循环的在线咖啡馆白噪音功能,插上耳机,只要内心有底噪,哪里都是星巴克。

说实在的,大部分时候,也许很多人很难主动去寻找和意识到底噪。但这种底噪,或者叫白噪音也确确实实会帮助人更加专注、融入、沉浸。这种感觉其实挺奇妙的。类似没有杂质(介质)我们就看不到光(丁达尔效应),没有一根针落在地上我们就意识不到安静,没有加班假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很多人睡前会用诸如海浪、雨水等声音创造出一种静谧。

设计

聊了这么多,设计中的“底噪”是什么呢?

底噪,在我看来,可以被类比为产品中那些不会被主动意识到,但是缺不看或缺的部分。它也许会以不同的形式在产品中得到体现。


图片出处·Unsplash https://unsplash.com/photos/_UeY8aTI6d0

首先,我认为能够呼应到“底噪”的部分,应该是产品的肌理(texture). 比如,当我们苦思冥想诸如小学生写不出作文一般写不出例行稿件的时候,我们会不自主地把手在键盘或是电脑的金属表面上摩擦,特别是用MacBook的时候,这种表面处理所营造出的微微粗糙但略有手感的触觉体验确实是在用户意识到之前。

甚至一些时候,我们会迷恋产品的“手感”。比如,我就喜欢锤子手机那方方正正的握在手中卡手的感觉,有一种人和物的沟通感,就像有些人喜欢文玩核桃慢慢揉搓,而有些人缺喜欢“武玩”一样吧。

其次,我认为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映射“底噪”的,是产品的包装。严格地说,包装不属于产品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来看包装确实会极大影响用户对于产品的期待与判断,如“安静环境下单一根针”。


图片出处· 网页截图

所以,从比较大牌的 Unbox Therapy(开箱疗法),到比较平民化的哔哩哔哩各个up主,我们能看到人们对于“开箱”的热衷,我们喜欢看产品的包装与开箱的程度,完全不逊于我们喜欢看产品本身。

总结

时值五一,我们轻松愉快的来进行一些横向的思考与头脑风暴,从写稿之时周围噪音开始,一直到横向的产品联系,希望能够打开思路,提升感悟。如果你有什么关于“底噪”和产品的想法与讨论,欢迎下方评论留言,我们都会看的哦。

昨天青年节,五四运动一百年,愿我辈青年反思与自勉。

0 0 vote
Article Rating
订阅
提醒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